郑州商都妇产医院
郑州妇产科医院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科普 >
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人阅读 来源:郑州美中商都妇产医院
 

  摘要:药物流产作为终止早期妊娠的常见方式,虽具有便捷、非侵入性等优势,但持续出血是其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本文深入剖析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及流产相关操作因素等,并从预防和干预两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旨在为降低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

  药物流产是通过药物而非手术手段终止早期妊娠的方法,通常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非司酮具有抗孕激素作用,能使子宫内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米索前列醇则可促进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该方法因其简便、有效且避免了手术创伤,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一般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在
1 - 2 周,若超过 2 周则视为持续出血。持续出血不仅会导致患者贫血、感染,还可能引发不孕等严重后果,因此,深入研究其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影响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年龄是影响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青春期女性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内分泌调节不稳定,药物流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影响子宫收缩和子宫内膜修复,导致出血时间延长。而高龄女性(一般指 35 岁以上)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子宫内膜修复能力下降,也容易出现持续出血的情况。

  孕产史:多次流产史会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使子宫内膜变薄、基底层受损,影响子宫内膜的再生和修复,增加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风险。此外,有剖宫产史的患者,子宫切口处可能存在瘢痕愈合不良,药物流产后子宫收缩时,瘢痕部位不能有效收缩,导致宫腔内积血,引起持续出血。

  生殖系统感染:患者若在药物流产前已存在生殖系统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药物流产后宫颈口开放,阴道内细菌容易上行感染至宫腔,加重子宫内膜炎症,影响子宫收缩和凝血功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维生素 K 缺乏症等,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会影响血液的正常凝固,导致药物流产后出血不易停止,出现持续出血。

  内分泌疾病: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进而影响子宫收缩和子宫内膜修复,增加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发生率。

  2.2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米非司酮和米索前列醇的剂量对药物流产的效果和出血情况有重要影响。如果米非司酮剂量不足,不能充分拮抗孕激素,导致子宫内膜变性坏死不彻底,胚胎组织不易排出;米索前列醇剂量过小,子宫收缩力不足,也会影响胚胎及附属物的排出,从而引起持续出血。反之,药物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但一般对出血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

  药物质量:药物的质量直接影响其疗效。如果药物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出现问题,如药物受潮、变质、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可能导致药物流产失败或不完全,增加持续出血的风险。

  药物服用方法:患者未按照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如服药时间间隔不正确、漏服、服药前后空腹时间不足等,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作用效果,导致药物流产不完全,引起持续出血。

  2.3 流产相关操作因素

  孕周:药物流产适用于妊娠≤49 日的患者。随着孕周的增加,胚胎组织较大,药物流产后容易出现妊娠物残留,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出血时间延长。一般来说,孕周越大,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发生率越高。

  流产史:除了上述多次流产史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外,既往有药物流产史的患者,再次药物流产时,子宫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降低,影响胚胎及附属物的排出,增加持续出血的风险。

  观察与处理不及时:在药物流产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观察不够细致,未能及时发现出血量增多、腹痛加剧等异常情况,或对出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恰当,如未及时进行清宫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也会导致出血时间延长。

  三、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防治措施

  3.1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适应证和禁忌证:在药物流产前,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年龄、孕产史、月经史、生殖系统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妇科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超声检查等,严格掌握药物流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排除不适合药物流产的患者,如患有肾上腺疾病、血液病、血管栓塞疾病、哮喘、青光眼、过敏体质、带器妊娠、宫外孕等。

  规范药物使用:向患者详细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剂量、注意事项等,确保患者正确服药。指导患者在服药前后空腹 2 小时,以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孕周、体重等,合理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药物流产的效果。

  加强健康教育:在药物流产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药物流产的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药物流产的认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告知患者药物流产后可能出现阴道出血时间较长的情况,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保持外阴清洁,禁止性生活和盆浴1 个月,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生殖系统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在药物流产前进行积极治疗,待病情控制后再进行药物流产,以降低持续出血的发生风险。

  3.2 干预措施

  药物治疗

  促进子宫收缩药物:对于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持续出血,可使用缩宫素、麦角新碱等药物。缩宫素可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能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压迫血管止血。麦角新碱对子宫平滑肌有强烈收缩作用,尤其对妊娠子宫更敏感,但因其可能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慎用。

  抗生素:若怀疑存在感染或已确诊感染,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甲硝唑等,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出血。

  止血药物:对于凝血功能正常但出血较多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等。氨甲环酸可抑制纤溶酶的活性,减少纤维蛋白的溶解,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激素治疗:对于内分泌失调导致的子宫内膜修复障碍,可给予雌激素治疗,促进子宫内膜增生和修复。常用的雌激素有戊酸雌二醇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使用一定时间后停药,使子宫内膜脱落,起到药物性刮宫的作用。

  手术治疗

  清宫术:对于药物流产后宫腔内有妊娠物残留、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时行清宫术。清宫术可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促进子宫收缩和复旧,减少出血。清宫术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宫腔镜手术:对于超声检查提示宫腔内有异常回声,但清宫术未能清除干净或怀疑有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行宫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可在直视下清除宫腔内残留组织,同时对子宫内膜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四、结论

  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自身因素、药物因素及流产相关操作因素等均可影响出血情况。通过严格筛选适应证和禁忌证、规范药物使用、加强健康教育、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等预防措施,可降低持续出血的发生率。对于已发生持续出血的患者,应根据病因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干预措施,及时控制出血,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高药物流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的病因探讨及管理

下一篇:药物流产后持续出血的病理机制及规范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