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都妇产医院
郑州妇产科医院
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科普 >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
人阅读 来源:郑州美中商都妇产医院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作为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与生活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深入剖析其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紊乱等方面,同时介绍了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综合治疗方法,旨在增进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引言

  在妇科领域,内分泌疾病占据着重要地位,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尤为常见。它不仅会导致月经失调、不孕等生殖系统问题,还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脂代谢紊乱等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对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且广泛的影响。深入了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知识,对于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定义与流行病学

  (一)定义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慢性无排卵(排卵功能紊乱或丧失)和高雄激素血症(妇女体内男性激素产生过剩)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不孕、多毛和/或痤疮,超声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

  (二)流行病学

  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发生于青春期至绝经期的任何年龄阶段,但以育龄期女性最为常见。不同地区和种族的发病率有所差异,全球范围内育龄女性的发病率约为5% - 10%,而在我国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5.6%。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多个基因可能与该病的发生相关,这些基因涉及激素合成、代谢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等多个生理过程。例如,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雄激素合成过多或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

  (二)环境因素

  宫内环境:孕期母体的营养状况、内分泌状态以及暴露于某些环境污染物等因素,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和内分泌系统的编程,增加子代患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风险。例如,孕期母体高雄激素血症可能导致胎儿卵巢发育异常,成年后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诱发或加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引起高雄激素血症和排卵障碍。

  (三)内分泌紊乱

  下丘脑 - 垂体 - 卵巢轴功能失调:下丘脑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分泌频率和幅度发生改变,导致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生成素(FSH)相对不足,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且分泌脉冲频率增加。这种异常的激素分泌模式使得卵泡发育停滞在小卵泡阶段,无法形成优势卵泡并排卵,同时刺激卵巢间质细胞增生和雄激素合成,导致高雄激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约50% - 7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可刺激卵巢分泌雄激素,同时抑制肝脏合成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使游离雄激素水平升高,加重高雄激素血症对卵泡发育的抑制作用。此外,胰岛素抵抗还可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肥胖和脂代谢紊乱。

  肾上腺内分泌功能异常:部分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分泌的脱氢表雄酮(DHEA)和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高雄激素血症。

  四、临床表现

  (一)月经失调

  月经失调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月经周期35天至6个月)或闭经(停经时间超过6个月),也可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二)高雄激素相关表现

  多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毛,以性毛增多为主,表现为上唇、下颌、胸背部、下腹部、大腿内侧及肛周等部位毛发增粗、增多。

  痤疮:多见于面部、额头、双颊、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表现为炎症性丘疹、脓疱,严重者可形成结节、囊肿。

  男性化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声音低沉、阴蒂肥大、乳腺萎缩等男性化表现。

  (三)肥胖

  约30% - 6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伴有肥胖,且多为腹型肥胖(腰围/臀围≥0.8)。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

  (四)不孕

  由于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孕的发生率较高。此外,即使有排卵,也可能因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等因素影响胚胎着床和发育,导致自然流产率增加。

  (五)黑棘皮症

  阴唇、颈背部、腋下、乳房下和腹股沟等处皮肤皱褶部位出现灰褐色色素沉着,呈对称性,皮肤增厚,质地柔软,为胰岛素抵抗的一种表现。

  五、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鹿特丹标准来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满足以下三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

  稀发排卵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闭经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和/或生化指标:有高雄激素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多毛、痤疮等)或血清雄激素水平升高(如睾酮、游离睾酮等)。

  卵巢多囊样改变:超声检查显示一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 - 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高雄激素血症和排卵障碍的疾病,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库欣综合征、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

  六、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症状、生育要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一)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基础,适用于所有患者。包括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行为干预等方面。建议患者采用低热量、高纤维、高蛋白的饮食模式,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饱和脂肪酸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的摄入。同时,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并结合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此外,还需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药物治疗

  调整月经周期:对于月经失调的患者,可采用口服避孕药(如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或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来调整月经周期,保护子宫内膜,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降低雄激素水平:常用的药物有短效口服避孕药、螺内酯等。短效口服避孕药可通过抑制卵巢分泌雄激素和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合成,降低游离雄激素水平;螺内酯是一种抗雄激素药物,可竞争性结合雄激素受体,抑制雄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改善胰岛素抵抗:二甲双胍是常用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可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抵抗对卵巢的影响,从而降低雄激素水平,恢复排卵。

  促排卵治疗:对于有生育要求且调整月经周期后仍无排卵的患者,可进行促排卵治疗。常用的促排卵药物有克罗米芬、来曲唑等。在促排卵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超声监测卵泡发育情况,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度刺激卵巢。

  (三)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对促排卵药物不敏感或存在其他手术指征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卵巢打孔术和卵巢楔形切除术,但目前卵巢打孔术应用较多,卵巢楔形切除术因创伤较大、并发症多已较少使用。

  七、结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内分泌等多个方面。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通过准确的诊断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改善生殖功能,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如何提高自然怀孕几率

下一篇:宫外孕后切除一侧输卵管会影响怀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