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女性来说,阴道出血是常见的生理现象,像月经来潮。但当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时,就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不规则阴道出血指的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发生异常改变,出血时间、出血量毫无规律可言。以下这些疾病都可能引发不规则阴道出血,女性朋友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妇科肿瘤类疾病
宫颈癌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宫颈癌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进展,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其典型表现。患者可能在性交后、妇科检查后出现阴道流血,也可能表现为非月经期的少量点滴出血。这是因为癌肿表面的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随着病情加重,出血量可能会增多,还可能伴有阴道排液,液体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其主要症状。绝经后女性突然出现阴道流血,哪怕只是少量,都要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尚未绝经的女性则可能表现为月经紊乱,如月经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增多或减少等。这是因为癌细胞侵犯子宫内膜,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和修复,导致出血异常。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当肌瘤生长在黏膜下或肌壁间且体积较大时,会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子宫内膜的脱落,从而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也可能在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出血。此外,子宫肌瘤还可能导致白带增多、下腹坠胀、腰酸背痛等症状。
生殖系统炎症类疾病
阴道炎
阴道炎是常见的妇科炎症,不同类型的阴道炎症状略有差异,但都可能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例如,滴虫性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在性交或妇科检查时,容易因摩擦而出血;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黏膜有白色膜状物覆盖,擦去后可见黏膜红肿、糜烂或溃疡,也可能导致少量出血。同时,阴道炎患者常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
宫颈炎
宫颈炎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急性宫颈炎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可伴有外阴瘙痒及灼热感,部分患者会出现性交后出血。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常见症状为白带增多,呈乳白色黏液状或淡黄色脓性,有时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即性交后或妇科检查后阴道出血。长期慢性宫颈炎还可能引发宫颈息肉,息肉质地脆嫩,一碰就容易出血。
子宫内膜炎
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内膜发生的炎症,炎症会导致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从而引起不规则阴道出血。患者常伴有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高热、寒战、头痛等全身症状。如果炎症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会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引发更严重的盆腔炎。
与妊娠相关疾病
先兆流产
在怀孕早期,如果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同时伴有腹痛、腰酸等症状,很可能是先兆流产的表现。先兆流产时,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导致少量出血。如果不及时采取保胎措施,出血量可能会增多,腹痛加剧,最终发展为难免流产。
异位妊娠
也就是常说的宫外孕,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发育。异位妊娠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血量一般少于月经量,颜色暗红或深褐,还可能伴有单侧下腹部隐痛或酸胀感。随着胚胎的发育,可能会导致输卵管破裂,引起剧烈腹痛、大量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育龄期女性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尤其是伴有腹痛时,一定要警惕异位妊娠的可能。
葡萄胎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表现为停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出血量多少不定,时出时停,反复发作。有时还可能排出水泡样组织。葡萄胎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妊娠呕吐、子宫异常增大等症状。一旦确诊为葡萄胎,需要及时进行清宫手术,并定期随访,因为葡萄胎有恶变的可能。
内分泌失调相关疾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这是由于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造成的异常子宫出血,分为无排卵性和有排卵性两类。无排卵性功血常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女性,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或增多,甚至大量出血。有排卵性功血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症状有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经前点滴出血等。内分泌失调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不规则阴道出血。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月经失调,主要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也可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此外,还可能伴有高雄激素表现,如多毛、痤疮等,以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症状,如肥胖、黑棘皮症等。多囊卵巢综合征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还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女性朋友们,不规则阴道出血可能是多种疾病的信号,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超声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宫颈细胞学检查等,以便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守护好自己的生殖健康。
门诊时间:8:00—20:00
医院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206号
豫ICP备16014840号 (郑)医广【2025】第03-18-151号 2008-2023 版权所有
声明:网站内容仅供浏览,不作为医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