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功能不足,作为排卵障碍的一种表现,其成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卵泡生长障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可能是由于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异常,或者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不敏感。这些状况导致卵泡生长受阻,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诱导正常LH峰的出现,进而使得黄体功能异常。卵泡期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微小变化,如卵泡早期LH脉冲频率的增加,早卵泡期血清LH和FSH水平的增加等,也可能影响后期的黄体功能。
内分泌紊乱同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颗粒细胞黄素化不充分,孕酮产生不足,或者黄体过早衰竭,这些都可能导致黄体功能不足。此外,子宫内膜反应欠佳,即对正常水平的黄体酮反应不佳,也是黄体功能不足的一个成因。
在助孕技术中,超促排卵周期里黄体功能不足的问题尤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卵泡抽吸术损失了大量的颗粒细胞,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和GnRH拮抗剂的使用使LH水平明显降低,超生理量的甾体激素通过负反馈机制直接抑制垂体LH的分泌。
治疗黄体功能不足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促进卵泡发育是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调整性腺轴功能,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以利于正常黄体的形成。其中,枸橼酸氯米芬片是促卵泡发育治疗的首选药物,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且卵泡期过长者。其次,促进月经中期LH峰形成也是治疗的关键,通过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肌注,加强月经中期LH排卵峰,进而促进黄体形成和提高其分泌孕酮的功能。此外,黄体功能刺激疗法和黄体功能替代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前者通过肌注hCG使血浆孕酮上升,后者则选用天然黄体酮制剂补充黄体分泌孕酮的不足。
对于黄体功能不足合并高催乳素血症的患者,使用甲磺酸溴隐亭片可以使催乳激素水平下降,并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及增加卵巢雌、孕激素分泌,从而改善黄体功能。
同时,药物治疗也是治疗黄体功能不足的重要手段,如戊酸雌二醇适用于经常发生排卵期出血的患者,孕激素如天然黄体酮制剂也常用于补充黄体分泌孕酮的不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药物可能会诱发排卵反应不足或雄激素水平过高等不良症状,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换药治疗。
门诊时间:8:00—20:00
医院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206号
豫ICP备16014840号 (郑)医广【2024】第03-21-170号 2008-2023 版权所有
声明:网站内容仅供浏览,不作为医疗依据